发布时间:2025-04-12 23:31:01阅读()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阶段,心理学家G. Stanley Hall形容其为“狂风暴雨”。在这个特殊时期,青少年经历着身体和情感的剧烈变化,既渴望独立,又在同伴中寻求归属。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变得愈加重要,人际交往成为一项必修的“技能”。
为了帮助学生在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女王学院于今年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心理课程,名为“心理治愈”活动,由Kathy老师(南京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引领。这些课程旨在通过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系,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与自我认知。
第一课:名字里的自我密码
课程的第一堂课以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开篇:“你的名字藏着怎样的故事?”在课堂上,Kathy老师用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改名的故事引入主题,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名字的由来与故事。有的同学的名字承载了家族的传统,有的蕴含着父母美好的期许,而另一些同学则分享了因名字独特而引发的趣事。在分享中,学生们逐渐意识到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正如埃里克森所言,只有接纳自己的独特性,才能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找到平等与尊重的基础。
第二课:友谊的化学反应
的课程聚焦于友情的本质。同学们通过“三秒握手破冰”游戏以及OH卡心理投射,感受到了友谊的温暖。在这一过程中,Kathy老师引入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积极心理学,探讨优质友谊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积极影响。当提到“物以类聚,人与群分”时,Kathy老师通过“人际吸引六定律”揭示了社交的核心:长期维持的友谊常常建立在相似性和互补性的双重吸引上。课程后,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友谊并非偶然,而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双向奔赴”。
第三课:边界感的艺术
随着前两堂课的深入,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谈及“边界感”变得尤为重要。通过霍尔博士的“人际距离四维理论”,学生们了解到人际交往中的边界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提升了彼此的理解。当讨论如何解决案例中的人际冲突时,同学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明确指出:“真正的关心并非24小时黏在一起,而是尊重对方说‘不’的权利。”这样的认知让学生们学会了在亲密关系中设定健康的界限。
第四课:青春期的“怦然心动”
一课重点讨论青春期的情感探索。通过层层深入的“真心话不冒险”游戏,同学们面对青春期最敏感的话题:男女之间是否能有纯友谊?对异性的好感算不算爱情?随着一名名学生的坦诚相告,课堂氛围逐渐升温。在模拟“爱情号码牌”的游戏中,Kathy老师引入了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为学生们解释完美的爱情需要亲密、激情和承诺的结合。课后,学生们匿名分享了自己欣赏的异性特质,幽默感、尊重他人等信息蕴含着对爱情的期待与探索。
课程与展望
经过一个月的课程,学生们逐渐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场共同成长的旅程。没有说教,只有体验和心灵的对话。这段独特的学习经历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理念。根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的数据显示,当代中学生日均现实社交时间仅有1.5小时,相比于3.8小时的社交媒体使用时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显得愈发重要。
女王学院的这组课程不仅期望学生们能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更希望他们能感受到真实的温暖与连接,避免沉溺于虚拟网络中。Kathy老师在课程结束时给予学生这样寄语:“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关系中学会:既不困于孤独,也不迷失自我,以温暖而坚定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句话道出了人际交往课程给予青春期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女王学院希望帮助更多青少年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建立起健康和充实的社交生活。